为帮助大学新生快速适应校园生活,缓解入学焦虑,搭建人际交往桥梁,9月中下旬,惠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开展“心沐暖阳,逐梦启航”大学新生适应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市心理健康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许肇泽带领教科院6个大一班级近300名学子在互动和陪伴中成功踏上“破冰之旅”。
缘分启航:破冰互动中解锁“人际密码”
活动伊始,“缘分启航”环节便打破了新生间的陌生感。同学们手拉手围成圆圈,在许老师的随机邀请下,敞开心扉分享入学以来的心情——有对新环境的好奇,有远离家乡的忐忑,也有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在轻松的交流中,大家悄然调整心态,共同建立起“尊重彼此、积极参与、保守秘密”的团体契约。
随后的“拼字组词”游戏让新生们在寻找词组配对的过程中,感受人际交往中不同情境,学会如何建立关系、寻找资源。过程中,有人快速找到“同类”,体验到“一见如故”的默契;有人通过谐音组词,学会在差异中寻找共识;也有人短暂“落单”,真切感受“咫尺天涯”的距离。游戏结束后,新生们的分享真挚又鲜活:“在互动中我感受到接纳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只要主动走出舒适区,就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我有点内向,但是在同学的帮助下,也组了不少词语,太惊喜了”……许老师适时点拨:“进入大学,面对全新的环境,‘适应’是第一课。而适应的关键,就在于拥抱变化、主动调整——就像刚才拼词语,主动一步,就能收获不一样的连接。”
入学之旅:梯度任务里练就“社交勇气”
在“入学之旅”阶段,同学们手持清单寻找9位伙伴完成一些系列任务:从最简单的真诚握手、互相揉肩,到需要配合的合作舞蹈造型、分享校园里最满意的角落,再到略显 “走心” 的轻声赞美、交流自己的择友标准。分享环节中,许老师邀请部分同学分享自己的活动感受,并上台重现互动场景,有同学笑着说:“私下被夸和当众被表扬完全不一样,心跳都变快了!”还有同学坦言:“我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唱歌,紧张得声音都抖了,但大家的掌声让我特别感动。”
许老师总结道:“人际交往中,表达欣赏能拉近距离,而面对尴尬也是成长的一部分,通过求助与助人,我们不仅学会了倾听和表达,更逐步突破了内心的敏感,这正是适应集体的重要一步。”
请多指教:专属铭牌间传递“温暖善意”
“请多指教”环节,让新生间的了解更进一步。同学们分组制作专属铭牌,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姓名、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入学困惑。随后,大家通过自我介绍、互相传阅,遇到有共鸣的“困惑”,便主动写下鼓励的话语;发现相同的兴趣,就兴奋地约定日后一起交流。
“太好了,我找到了羽毛球搭子”“好多同学给我鼓励,让我很温暖”“大家虽然性格不一样,但都特别友善,感觉一点都不孤单了”……一张张小小的铭牌,成了传递善意与情感的纽带,让陌生的彼此渐渐生出“同班情谊”。
结伴成长:集体穿梭中凝聚“班级力量”
活动尾声,“结伴成长”环节将氛围推向顶点。新生们手拉手排成列,在来回穿梭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和温暖,感悟班级的凝聚力。最后随后围圈分享各自的感受,“这是一次成功的‘破冰’,现在看到班里同学,再也不觉得陌生了”“能加入这么友爱的集体,太幸运了”“我一直很内向,今天居然主动找了好几个同学聊天,还交到了新朋友”“这个活动太有意义了,不仅不焦虑了,还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真诚的话语在圈中回荡,为这场温暖的心理辅导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此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以体验式、互动式的心理游戏为载体,不仅帮助新生缓解了入学适应压力,更教会他们主动构建人际支持网络的方法。下来,教科院将持续关注新生心理健康需求,开展更多贴合实际的心理健康服务,助力青年学子在大学新阶段“心”向阳光,勇敢逐梦,在校园里收获成长与温暖。
(供稿:钟小川 黄月云 审稿:钟小川)
审核:谢伟强 发布:张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