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研究生教育】聚焦导师责任 赋能专业成长——惠州学院举办教育硕士导师能力提升专题培训会

2025年07月13日 11时48分11秒浏览次数:10设置

7月13日上午,惠州学院教育硕士导师专题培训会在旭日科技楼A座1304会议室举行。本次培训特邀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湾区融合教育发展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葛新斌教授作专题报告,聚焦“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展开深度研讨。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谢桂新主持会议,教育硕士点全体导师及学术班主任参与培训。

葛新斌教授作报告

葛新斌教授以“我所理解的大学教师使命”开篇,通过个人从中师到博士的求学经历,生动阐释了教育者的成长路径。在剖析师生关系时,葛教授提出“区分工作关系与非工作关系”的核心主张:“学业指导必须坚守责任伦理,非学业领域则可保持随缘心态”,强调导师应聚焦学业指导本质,避免角色越界。他引用马克斯·韦伯的观点,指出导师既是“知识传授者”,也应是“思维方法训练者”和“清明头脑引导者”。

针对教育硕士培养特殊性,葛教授系统梳理了我国教育专业学位发展历程,结合华师大教科院20余年培养经验,重点解析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论文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他以指导210名研究生的实践经验强调:“因材施教是万世法度”,提出三类典型学生的指导策略——对天赋优异者需防其骄矜,对基础薄弱者重在建立信心,对行为失范者则须严守底线。

在实务指导层面,葛教授提炼出研究生培养七大关键节点:课程修习、选题设计、开题论证、论文撰写、文稿修改、送审准备及答辩完善。他强调“论文修改要把握从宏观结构到微观表述的层层递进”,并提醒导师:“切勿要求学生完全成熟再动笔,写作本身就是研究深化的过程”。对于非学业问题,葛教授建议建立清晰边界,但在学生面临生活困难、就业压力时,导师应展现人文关怀,通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拓展就业渠道等方式践行育人责任。

葛新斌教授的分享引发了导师的热烈讨论,真切的回应导师们提出的问题,并给出实际的解决问题建议。与会导师纷纷表示,报告破解了诸多指导实践中的困惑。

汇报结束后,谢桂新院长进行了总结,认为葛教授的报告“既有哲学高度又有实操温度”,要求全体导师深刻领会三个核心责任:做学业质量的守门人、做学术规范的践行者、做学生成长的护航者。

谢桂新教授作总结

本次培训是我校深化教育硕士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教育硕士点将以此次培训为起点,持续推进研究生导师的能力建设,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人才培养高地注入新动能。


(文图:尹姣容  审稿:王贤文)

审核:谢桂新  发布:谢晓谦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