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探索》编辑部刘第红主任在惠州学院东江大讲堂·丰湖教育论坛开讲

2021年10月22日 03时49分00秒浏览次数:180设置

  1021日上午,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惠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联合举办的东江大讲堂·丰湖教育论坛,召开“扎根理论及其应用”博士论坛。《高教探索》编辑部刘第红主任应邀做了题为“‘扎根’…...扎根?”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由学院院长陈伟教授主持,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谢伟强、副院长肖崇好教授、谢桂新,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华南师范大学专家学者以及惠州学院部分教师聆听了本次报告。

讲座现场

在本次论坛中,梁志坤博士生首先分享了“什么是扎根理论,扎根理论三大流派、操作流程、适用情景”等内容;袁双博士生分享了“扎根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薛亚涛博士生以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冲突与调适为例,介绍了扎根理论在自己研究中的应用。刘第红主任作精彩点评,并围绕扎根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扎根理论的“情境性”特点和适用范围等内容做了详细的论述,同时与在座的教师分享了学术期刊的审稿要求。刘第红主任指出,2008年《高教探索》刊发第一篇运用扎根理论开展研究的论文,2010年后各学科领域运用扎根理论开展研究的论文逐渐增多,但正如知识图谱分析方法在经历短暂繁荣后迅速趋于沉寂一样,基于扎根理论的项目研究及学术论文,在近几年里可能仍会有较广阔的发表空间,但以后可能同样会逐渐弱化。他还指出,扎根理论所讲的编码、类属、范畴等概念都是西方语境下的操作,中国研究者在使用扎根理论时,应注意发展本土概念、形成本土理论。华南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吴世勇副研究员指出,扎根理论是一套分析资料的方法,有其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分析受访者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看待问题的方式,属于认知层面的问题,而其他层面的问题,比如行动层面、体制层面的问题,则要慎用扎根理论。

讲座现场

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陈伟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在开展研究时,没有普适的方法,只有合适的方法。虽然目前对扎根理论的理解、借鉴与运用,大多限于研究技术层面,但扎根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仍会带来中观层面学科研究方法的变革与优化,有利于拓展教育研究的论域。

/图:袁双   审稿:陈伟   审核:陈伟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