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晚上7:30,浙江师范大学助教——康静老师受邀来我院作“学龄前儿童面孔整体加工的发展研究”讲座。此次讲座由惠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和人类专家化实验室主办。本次讲座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参与,现场座无虚席,为了让更多同学参与进来,最后我们将地点从旭日楼114调整到旭日楼118。
讲座伊始,教育科学学院肖崇好副院长给大家做了一个精彩的开场白,说明了讲座相对于书本在时间发表上的差距,相差可能达到了六年。
教育科学学院肖崇好副院长为演讲开场
紧接着,康静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实验背景:西方国家的早期研究里,就有关于学龄前儿童对面孔识别的相关研究,但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没有相关的进展。可以说,康静老师关于学龄前儿童面孔整体加工的研究在我国是相当前沿且具有实用价值。
康静老师为同学们详细地讲解了实验过程,该实验通过同时呈现和序列呈现的方式来考察学龄前儿童对于面孔识别是否具有特异性。实验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对于面孔整体加工具有特异性,这种能力大约在3岁左右出现,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绩效越好。在这个过程中,康静老师就“实验材料为何也是儿童面孔”“什么是倒置效应”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并详细解释其中的原理。
康静老师演讲过程和现场学生互动
临近讲座尾声,昭智老师对此次讲座进行总结,希望大家学有所成,能在这次讲座中有所收获,并提出几个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深度思考。讲座结束后,不少同学有些许疑惑,康静老师悉心地位同学们解答。
这次讲座不仅开拓了教科院学生的视野,还能让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加以运用。
(文:陈泽婷、王昭智 图:王昭智 审稿:肖崇好)
审核:肖崇好 发布:谢晓谦